主页 > 学者观点 > 本会研究员专栏 > 樊纲

樊纲:开展区域协同创新 打造成渝绵“创新金三角”

时间:2021-09-18 11:42

  “绵阳有非常深厚的科技底蕴,成渝绵‘创新金三角’协同发展,有利于各种资源的相互补充。”9月8日,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、中国(深圳)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第九届中国(绵阳)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主论坛上作了《开展区域协同创新,打造成渝绵“创新金三角”》的主题报告。

  成渝绵“创新金三角”,为何其中“一角”会是绵阳?在论坛上,主持人向樊纲抛出问题。“因为绵阳有着非常深厚的科技底蕴和力量” 樊纲脱口而出。作为绵阳的“老朋友”,上世纪90年代末樊纲来到绵阳,从当地的国企改革“成绩单”中,找到答案,集聚的科研院所、众多的科研人员、富集的科研资源、良好的科研环境等科研创新要素就是绵阳的底蕴,也是绵阳科技发展的潜力。

  绵阳作为科技城,经过21年的建设,它在大力培育创新主体、促进创新成果转化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、优化完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,都有了相当的实力和基础。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,要打造成渝绵“创新金三角”,提升中国(绵阳)科技城创新能级,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。

  “在科技创新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。”在樊纲看来,吸引科技人才聚集,需要释放更多的空间。同时,科技创新需要产业的支持,产业发展也需要空间资源。“大中小城市,资源互补,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。”

  樊纲认为,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也是第一动力,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,带动市场的扩大,带动城市化进程进入下一个更高质量的阶段。

  “近年来,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创新,我认为可以设立一个制度来鼓励各方面的资源向科技创新聚集,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。”樊纲强调,可以出台一些围绕人才引进的激励政策。“以人为本,才能使我们的科技创新快速发展且有后劲,才能够真正推动中国经济下阶段发展。”

  樊纲表示,打造成渝绵“创新金三角”,发展城市群,有利于空间等资源的相互补充和充分利用,科技的创新需要产业支持,而发展城市群则能给产业发展提供需要的空间。

  谈及科技创新、区域协同等话题,樊纲认为,科技创新中,人才是最大的生产要素,最重要的优势始终是“人”的优势。“对四川而言,人才优势正在凸显。”樊纲说,四川高校云集,近年来的发展也在持续吸引人才聚集,在创新发展中,四川应该围绕人才多做文章。

  当前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赋予四川新的使命,四川也在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发力。科技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两大战略在这里汇聚,将催生怎样的发展图景?着力点又在哪里?

  “区域协同首先是人员的交流,特别是在城市圈中,大中小城市的互补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发挥作用。”樊纲说。比如住房问题,在一个城市圈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,中小城市的城市空间就可以实现对大城市的互补,让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。反过来,大城市的医疗、教育等优势资源,也要对中小城市实现互补,共同营建宜业宜居的发展环境。“人才可以安居乐业,才能让宝贵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。”

  此外,在科技成果转化中,也要重视“人”的作用。“关键不是给多少奖金或补贴,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,让人才在市场中真正实现价值。”他建议,要进一步放开体制,“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立法,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充分保障科研人员的权益,即使是政府出钱的研究成果,也有很大比重可以归研究人员所有。”这方面国内很多地方尚在探索,“可以让一部分地方先行先试,让科研人员真正获益,从根本上激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落地。”

Baidu
map